萌嫂育儿 | 你给孩子吃对了么?带你走出辅食添加的误区

你给孩子吃对了么?

※ 带你走出辅食添加的误区 ※

1

可能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么重视吃这件事,可是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你越重视一件事,这件事往往就会适得其反,比如说,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那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吃这个事:你给孩子吃对了么?带你走出辅食添加的误区。

首先要给大家树立一个添加辅食的正确理念:那就是思想上重视,心态上放松。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黄金1000天机遇窗口期:生命初期营养影响一生健康。
2
• 从妇女怀孕到宝宝出生后两岁,这1000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那为什么要从怀孕就开始算?举个例子,可能就会很好理解,很多中国人都讲虚岁,那这个虚的一岁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我们在妈妈肚子里开始算的年龄就叫虚岁。所以,这1000天就是一个孩子打从娘胎形成到两岁的阶段。• 妊娠期是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一个阶段。孕期营养状况的优劣对胎儿生长发育直至成年后的健康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0到6个月的婴儿处于黄金1000天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以纯母乳喂养为目标,鼓励今早开奶,以获得成功母乳喂养;正确对待和解决纯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追求婴儿健康生长。

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处于1000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三阶段。母乳/配方奶仍然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但单一的母乳/配方粉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必须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

3
• 辅食阶段的营养和喂养对婴幼儿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后续健康持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思想上要重视,是因为生命早期1000天机遇窗口期错过就不再来了,辅食阶段是我们可把握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当然要引起重视。但这跟老一辈人重视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老一辈人的重视来源于物质匮乏年代遗留的思想,自己小时候没吃饱,所以就总担心自己的子辈孙辈也吃不上。现在已经是物质充足的时代了,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但是这种来源于老年人童年时期的烙印是去不掉的,即使物质再充足,也总会担心孩子吃不到。所以老人都觉得孩子长得胖就长得好,给孩子喂的胖胖的才对,对于喂养这件事,老一辈人总是视觉上看到孩子胖了心理上才会有一种十足的安全感。但是要给孩子喂的胖,这不叫重视,这叫误区。

我们要重视的不是给孩子喂的多胖,而是要以补充营养和满足饮食行为正常发育为目标,要重视方法、方式和喂养评估效果等等,强调顺应性喂养模式,帮助宝宝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我们要重视的。

思想上放松,很多妈妈给孩子添加辅食,总会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把孩子奶到6个月了,又要在父母公婆七大姑八大姨隔壁王大妈李大娘等人的殷切的期待下开始给孩子吃饭了。压力上可想而知。关于育儿,大家最大的问题不是不懂而是是太焦虑了。养育孩子本应该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人类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要真是得拿出科学家的精神才能养大孩子,那人类早就灭绝了。所以,放轻松别焦虑,宝宝天生就有能自己喂饱自己的能力,没有人教都能会吃饭,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是人类最起码的本能。

重要的概念说三遍:思想上重视,心态上放松。思想上重视,心态上放松。思想上重视,心态上放松。

好,树立完正确的理念,我们就来解决辅食添加的一些误区。
4
第一个误区,就是胖不代表喂养得当,评价喂养效果要学会看生长曲线。孩子的生长曲线在3%至97%的范围内,并与百分之50的中位线基本平行,没有大起大落,平稳增长就是最佳的生长状态,说明辅食添加喂养得当。这里我们不赘述,具体的大家可以去听一下我们的第一堂课。第二个误区,早点给孩子添加辅食没什么问题。4个月就添加辅食已经是老黄历了,2015年12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喂养指南中明确规定: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WHO也推荐,在婴儿出生的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特殊情况需要在满6月龄前添加辅食的,应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后谨慎做出决定。比如早产宝宝,添加辅食还要去参考矫正月龄、大运动精细动作发展等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提前添加的,需要专业指导下添加,这个不在我们讨论的六个月就添加辅食的范围之内。

婴儿满6月龄时,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同时,婴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促使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很多妈妈明明知道要满6个月添加辅食,还是会忍不住在6个月前给宝宝添加辅食。因为有的宝宝在4、5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对大人的食物感兴趣,想要吃,眼馋的表现,所以很多妈妈就一个没忍住就给孩子添加的辅食。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第三个误区,以饭带奶。辅食是辅助奶的食物,吃辅食固然重要,吃辅食更多的是为了锻炼宝宝的咀嚼吞咽能力锻炼口腔肌肉,也是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的适应各种食物、开发味觉,为以后良好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但是,绝不可以饭代奶,一岁前的营养主要来自于奶,一定要保证奶的摄入量。一岁以后,辅食才逐渐成为宝宝营养的主要来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度过程,仍然要在保证奶摄入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增加辅食喂养量。

根据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为了保证能量及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的供给,6~8个月的婴儿每天的母乳量应不低于600ml,每天应保证母乳喂养不少于4次;9个月到一岁的婴儿每天母乳量约600ml,每天母乳喂养4次;而一岁到两岁的幼儿每天母乳量约为500ml。对于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满6月龄后需要继续以配方奶做为母乳的补充。配方粉喂养的推荐喂养量比母乳喂养会高一些,我提供的配方粉喂养量是一个平均水平,配方粉喂养量我以列表的形式放在ppt提供给大家参考,这里就不赘述了。

5
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除了指出母乳喂养的量,还明确的提出了喂养次数。喂养次数是一个重要信息,也提示了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错误喂养理念——始终按需哺乳。在婴儿0到2个月时,是需要按需哺乳的,这有助于妈妈分泌更多的乳汁,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婴儿满两个月以后,开始迅速生长,同时夜晚的睡眠时间变长,此时宝宝就可以有规律地吃母乳了,每天喝奶8~9次。之后吃奶的频率会慢慢下降,到6个月左右每天喝奶5~6次。很多妈妈们在孩子2个月后仍然按需喂养,宝宝没有饥饿感,通俗一点去说:就是胃没打开。不管孩子是否感受到饿,其实都是愿意接受妈妈乳头的。可是在妈妈们上班后,宝宝在没有养成这种规律的吃奶习惯的情况下,是很难接受奶瓶喂养的。所以,以饭代奶的问题普遍出现在妈妈们恢复工作的时间点,虽然越来越多的妈妈们选择成为背奶一族。可是在妈妈上班以后,很多宝宝不接受奶瓶,奶量就会明显下降,这个时候,家里的养育者特别是老人们,怕宝宝饿着,觉得不吃奶营养跟不上去那就吃饭,增加辅食喂养量,这就走入了一个死循环,胃容量是有限的,胃让辅食填满了就更加无法增加奶量,奶量不足,又继续增加辅食喂养量。

所以,敲黑板!画重点!辅食辅食,是辅助奶的食物,以饭带奶导致奶量不足肯定是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的。要尽可能避免这个问题,就要在2个月后就给宝宝养成规律的吃奶习惯,通俗的说就是要让孩子到点就饿,这样孩子自然吃奶也好吃饭也香。

第四个误区,辅食喂养就是喂饭。在添加辅食的时候,最高频的一句话是什么,可能就是“快吃吧,不吃凉了”。我们换位思考,假如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个人拿着勺子不停地往我们嘴里塞,还念念有词“快吃吧,不吃凉了”。试问我们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将心比心,宝宝也是一样,别看他小,他也渴望被尊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去尊重他,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6
什么是顺应喂养,顺应喂养要求:父母应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而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则应由婴幼儿自主决定。父母应负责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父母应及时感知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意愿,耐心鼓励,但绝不能强迫喂养,要培养孩子自主进食。
7
第一点,父母应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宝宝需要及时提供,而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则应由宝宝自主决定。研究表明,1岁一下的宝宝可能要尝试7到8次才能接受一种新的食物,而1岁以上的幼儿可能需要10至14次才能接受新的食物。所以,当宝宝决绝某种新的食物时,父母或喂养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反复尝试。我非常能理解妈妈们辛苦做好一顿饭的时候那种心情,我自己也是,用了十八般兵器给孩子精心做了那么一小丢丢辅食,我也会怀着一种殷切的心情希望她爱吃,每个家长的心情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孩子对于你做的饭不爱吃不接受是很正常的,千万别有挫败感,也别跟孩子念叨,哎呀,妈妈精心给你做的,你怎么就不吃呢。在以饭带奶的那个误区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一岁以内特别是刚开始添加辅食阶段吃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培养宝宝对于吃的兴趣以及锻炼咀嚼跟吞咽的能力,一遇到宝宝不太接受你做的辅食你就念叨,吃的兴趣很难培养起来。很多宝宝刚刚添加辅食时,每次只能吃1到2勺,还经常吐出来一点儿,有时候会跟玩一样吐大人一身。这些都是正常的,并不要因此感到焦虑,要把注意力放在宝宝吃饭的习惯的建立和咀嚼吞咽能力的锻炼上。所以,可以在添加辅食的时候给孩子多准备出来一种辅食,孩子不爱吃就给换一种,这次不爱吃新的食物,下次再给试,绝大多数情况,多试几次就接受了,尝试个十来次都是很正常的。思想上重视,心态上放松,平常心面对孩子的不接受。第二点,父母应负责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父母应及时感知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意愿,耐心鼓励,但绝不能强迫喂养;同时也要培养婴幼儿自主进食。

8
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已经给孩子添加辅食的宝妈可以回忆一下你第一次给孩子添加辅食的情景,很多孩子在第一次添加辅食的时候,那个场景都比较壮观,有人拍照有人录像,很多双眼睛殷切的期待着见证着这一刻,宝宝吃了一勺还有人鼓励,哎呀你真了不起!然后家人纷纷开始发朋友圈。试想一下,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宝宝对于吃饭这件事的第一印象又是如何的,他一定不会觉得吃饭这事是正常的。有的宝宝吃饭还要大人念书、唱歌,甚至还有在旁边表演节目的,这都不是笑谈,这都是很多家庭都有的问题。良好的进食环境要求从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起就应为婴幼儿安排固定的座位和餐具,营造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杜绝电视、玩具、手机等的干扰。

喂养时父母应与婴幼儿面对面,以便于交流。喂养者的位置、方式、表情、态度与孩子对于食物的接受程度都是有关系的。

9
位置:有的家长喂孩子是抱着喂,孩子根本看不到大人的脸,某名奇妙的就从背后伸出来一个勺子塞到嘴里。这样的感受肯定很不好,喂养者应该与宝宝面对面,能够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脸。方式:宝宝刚刚开始学习接受小勺喂养时,由于进食技能不足,只会舔吮,甚至将食物推出、吐出,需要慢慢练习。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米糊放在婴儿一侧嘴角让其吮舔。切忌将小勺直接塞进婴儿嘴里,令其有窒息感,产生不良的进食体验。喂辅食时,正确的方法是勺子要平进平出,把勺子平行放入宝宝舌头上面,等待宝宝把嘴唇闭上,把勺子上的食物抿下来,这个过程有点像大人用勺子吃冰淇凌。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宝宝锻炼上、下嘴唇的控制能力。错误的做法是让勺子成角度从上往下把食物塞进宝宝的嘴巴,宝宝还没有闭嘴,大人已经把食物塞进去了。这种情况下,宝宝吃辅食的过程是被动的,因此口腔的肌肉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表情、态度:大人的表情要平静自然、态度要温和、耐心鼓励,特别是给孩子尝试新的食物的时候。给大家一个场景就会比较好理解这个事了,很多人一起在饭店吃饭,上来了一道新的奇特的菜,大家都会关注第一个吃这道菜的人,目光关切带着怀疑与不确定。宝宝就跟这个第一个吃这道菜的人一样,如果你也以一种期待殷切不确定的目光看着他,他第一时间的心理反应就是这食物里面一定有猫腻。所以我们要平静,自然微笑着喂宝宝吃饭。可以跟宝宝有交流,“宝宝,啊,吃一口,嗯,真好吃”同时给宝宝示范如何咀嚼,空嚼或者吃口香糖都可以,让宝宝去模仿你咀嚼的动作。

第三点,培养婴幼儿自主进食。婴幼儿学会自主进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需要反复尝试和练习。父母应有意识地利用婴幼儿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逐步训练和培养婴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

别看一个简单的把勺子伸进碗里再舀出一点米糊再放进嘴里的一个过程,这是手眼协调能力发展里程碑式的一个过程,自主吃饭可以很好的锻炼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增强孩子的成长的自我成就感。

10
6到8个月的孩子喜欢抓握,喂养时可以让其抓握、玩弄小勺等餐具;9个月到一岁的宝宝已经能捡起较小的物体,手眼协调熟练,可以尝试让其自己抓着香蕉、煮熟的土豆块或胡萝卜等滋味;一岁到一岁半的宝宝愿意尝试抓握小勺自己吃,但大多洒落,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可以用小勺自己吃,但仍有较多洒落;到了两岁,宝宝能用小勺自主进食并较少洒落。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水平,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立的发展特点,如果喂养者有意识的培养宝宝自主吃饭,宝宝学会自己吃饭的速度肯定是让你觉得特别意外跟惊喜的。学会自己吃饭,也能大大提高孩子对于吃饭这件事的兴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并保持耐心。辅食喂养不等同于喂饭,辅食喂养是一种饮食教育,要学会培养孩子自主进食,建立良好的吃饭习惯。

图文/  萌姨萌嫂

若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