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姨萌嫂 | 正在老去的不是00后,而是我们的父母(深度好文)

2018年,第一批00后成年了,他们戏称自己为“阿姨、叔叔”。可能00后们觉得说自己老是一件自嘲自黑一件有趣的事。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眼里还没有“老”。可是,70、80后为什么不会自嘲自己已经是老年人了,因为他们开始恐惧老去,特别是父母的老去。1
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是8421结构,二胎开放以后逐渐开始变为8421跟8422,这四个数字分别代表祖辈、父辈、我们、孩子。这四个数字中,承担家庭责任的,只有2,只有夫妻两个人,只有我们。我们至少要负担十来个人的未来。正在老去的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的中国,养老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2
面对血淋淋真实的老龄化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逃避的态度。可是,这终究是逃避不了的现实。

去年我考察了一家养老院,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是当地最好的养老院。在我考察过后,我只有一个想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再也不会动送父母去养老院的念头。3

在养老院的标准间里,类似于四星级酒店的标间,只不过卫生间里有一些辅助设施,卫生间跟房间里都有紧急按铃,入住的老年人每天可以点餐,夫妻两人可以入住同一间。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进入一个房间,这是夫妻共住一间,工作人员跟我说,这样搭伴老人会生活的更好一些。进门后,我说叔叔阿姨打扰了,两位老人抬头对我微笑,我永远都忘不了他们的神情,当时我脑海中只有一个词不停闪过——枯竭那个眼神里,看到有人探访,先是一丝喜悦,那丝喜悦转瞬即逝,随后就只有空洞、枯竭。两位老人正在吃饭,动作缓慢,仿佛每一个动作都是定格,我能清晰的看到每一帧画面。走出这个房间,工作人员带我来到活动室,活动室空无一人,我问是因为这是晚饭时间才没有人么,工作人员摇摇头,她说平时也是这样的,没有人,大家都只愿意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房间有电视也有wifi。

那天,我走出养老院,几乎是一种逃出的速度,我缓了一个星期才从那种枯竭、空洞的眼神中走出来。

不能说养老院是不好的,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当我亲自去感受后,才明白,我想要给父母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居家养老,也许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4

奇葩说第四季,最引爆泪点的是父母老了是否应该送他们去养老院话题那一期。
马薇薇持反方,认为不该送父母去养老院,她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其中有一段话,我听完之后泪流不止。5
她说:“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什么选择——两个都是错的选择。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误,带给我们的代价。到父母足够老,我们得跟他们一起住,而且我不会说,这是和谐的一家人,我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两家会闹得视如寇仇,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生活,你知道在这个选择里,我承受的是什么吗?是生活琐事的磨难,可是我可以打点精神。可是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你们家不会再有吵架,你可以跟你的老公二人世界,周末去看看父母就可以了嘛,但是你知道这个选择,背后的那个痛苦是什么呢?有一天他们,你想去看他,他不在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你习惯性地开车去到那家养老院,没了。”那时候你会问自己为什么送父母去养老院,可是已经晚了。不要等到风欲静而树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后悔。
我们是做月嫂育儿嫂服务的,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是,现在的70、80后的关注分配比例,在父母身体没有大碍的情况下,至少给孩子给了百分之九十九,留给父母的能有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6
对育儿无比焦虑,因为育儿观点的差异,与父母出现分歧。其实,缓解育儿焦虑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很简单,只要我们把给孩子的精力哪怕拿出百分之十分给父母,去换位思考一下,父母的困惑孤独与辛苦,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为什么他们的育儿经验放到现在就哪里都不对,为什么他们的子女把他们的全心倾注看作是对孩子的溺爱与“毒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因为他们经历的社会、他们经历的童年、他们经历的人生,都是跟我们截然不同的。
7
我们希望,我们可以给父母更多的关注,哪怕只拿出对孩子关注的百分之十。我们一直都在说:“有爱才有家”。是因为我们深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家庭和睦。家庭中没有是非对错,错了对了也没有人给评比名次颁发奖励。8
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面对养老问题,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我们的祖辈有我们的父母在照顾,我们的父母尚可照顾自己,甚至我们的父母还在帮助我们照顾孩子,可是养老问题,就是那么真实的等在那里,不管你看到与否,它都在那里。从哪里开始做起?从给父母更多的关注开始。因为正在老去的不是00后,而是我们的父母。
写在文章的最后:作为70、80、还有90后,你开始关注到父母正在老去了么?你开始思考父母的养老问题了么?请留言给我们,让我们去倾听你的困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