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育儿 | 旅行蛙的育儿哲学——请像养蛙一样的心态去养娃(深度好文)

你那样的享受养一只不受控制的蛙,为什么偏偏要牢牢控制着你的娃……
1
最近旅行蛙游戏大火,大家纷纷投入佛系养蛙战队,享受只能给蛙儿子赚钱收拾行李然后等待儿子归来的留守父母的感觉。蛙儿子随心所欲,你完全不可控制,大家高呼有牵挂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2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你这么喜欢一个不受控制的蛙儿子,你为什么还在牢牢控制着你的娃?他吃什么穿什么吃吃多少穿多少去哪里怎么去……大小事务事无巨细,鸡毛蒜皮事事操心。一个被父母控制着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论孩子》,可以称为育儿最佳指导圣经,这首诗完美诠释了不控制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
因为他爱飞翔的箭,
也爱稳定的弓。

3

几乎每一个人都走过同样的历程:儿时对父母依赖,少年时对父母叛逆,成年后抗拒父母的控制。我们都渴望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是大多数人都活成了父母期待我们成为的样子。

近期,北大学生王猛(化名)十几年没有回家过过年,并且与父母断了所有联系的事引起热议。 大家不理解他为何这般绝情,但从他的长文能看出,这只是一场——孩子想要自由想得到尊重,而父母不断在控制着他的人生——的典型中国式亲子问题的极端案例。4这种控制包括,在中国亲子关系中很常见的,按照妈妈照个人喜好把他打扮成异性。相信很多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父母的性别喜好,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男孩被打扮成女孩。

 在这位北大高材生的生活里,充斥着“必须听我的”的操控,父母给他套上了爱的枷锁,让他片刻喘息不得。在小编儿时记忆里,我很想要一条上身收紧下身蓬蓬的粉色纱裙,而我的妈妈却因为她觉得不好看而拒绝买给我,每次过生日她问我想要什么,我都会告诉她,我想要那样的纱裙,但她都会拒绝我,她宁可给我买她价值一个月工资的娃娃,也不肯给我买那件廉价纱裙。当我长大了,我明白,确实以成人的审美,这件纱裙俗气至极。但是儿时的我做梦都希望拥有。现如今,有多少妈妈也是这样,用自己的审美强迫孩子认同,强迫孩子放弃一件梦想中的粉色纱裙,只因为妈妈自己觉得俗气,而她们并不理解,穿上粉色蓬蓬纱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就是实现了自己公主一样的梦想。而这样的梦想,长大了就不会再有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5

“我都是为你好!”是最残忍的道德绑架,是看似最合理的自由束缚,是父母们高举控制大旗时候的最好说辞。其实,我们不是喜欢养一只不受控制的青蛙的感觉,而是,我们内心里,希望,自己是那只青蛙。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如果你也渴望自由,如果你也希望自己是那只小青蛙,请你,像养蛙一样去养娃,放弃你的控制,还给孩子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

也祝福你,在游戏之外,也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只小青蛙。6

by微博@水母Chen 等蛙回家手绘作品

文/ 萌姨萌嫂

 图/网络

若需转载,请联系我们7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